发布者:三维推
2022-05-23 15:37:26
阅读: 885
疫情时代下,隔离生活逐渐成为常态,新裤子乐队主唱兼键盘手庞宽开展了长达十四天的生活直播,此次直播反映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行为艺术如何助于品牌传播?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吧。
4月23日,新裤子乐队主唱兼键盘手庞宽在星空间画廊举办一场为期14天的行为艺术展《拜拜迪斯科》,并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和微博三个平台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展览期间,他会在一个面积仅2.5X2.5米,高1.2米的方台上生活两周时间,按他的说法“吃喝拉撒睡14天”,向网友全方位展示自己的生存状态。
开播当天,大量围观群众涌进直播间,仅微信视频号就有超过300万人次观看。直播期间庞宽相关热门话题不断,#庞宽快起床##庞宽 上厕所##庞宽歌单#等话题更是火上微博热搜,有网友调侃道:独立音乐圈多年没上过热搜榜一,竟为这事儿成了……
网友们对《拜拜迪斯科》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庞宽的表演前卫而勇敢,有人则认为这是一次“概念重复”“形式大于意义”的商业作秀。因为“将自己囚禁于有限空间”的创意其实并不新奇,许多行为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就曾通过该方式留下过一系列经典作品。在对庞宽的行为艺术展给予评价之前,我们不妨先从前人作品中找寻判断和比较的线索。
作为美籍台裔艺术家谢德庆五个为期一年的行为艺术作品之首,《囚笼》(1978-1979)就是“自我囚禁”实验的典范。在表演期间,谢德庆将自己封闭于工作室,独自待在空间为3.5米×2.7米×2.4米的单人间中。停止一切交谈、阅读、书写、听收音机或看电视的行为,直到 1979年9月29日结束自我封闭。此外,他的食物、衣物、废弃物完全依赖好友程伟光定时提供和处置。
一年囚禁,是一场折磨,也是一场苦修。即使是意志坚定如谢德庆,也无法逃避肉体凡胎的有限性。作为欲望和需求之源,肉体需要定期补充营养排泄废弃,食物是维系生存的基础条件,而对于一个被囚禁的人如何获得食物与生存延续?《笼子》所呈现的“囚禁与隔离”问题由此指向了第一层思考——社会个体与他人的依存关系。
此外,谢德庆制造《囚笼》禁锢肉体,创造了一个物质和意识双重脱离于集体生活的真空环境,从而去探索灵魂与思想的绝对自由向度——通过让渡自由来获得自由,这样的绝对自由是否有意义?谢德庆以其生命作为理念的容器,在有限的空间里体验无限的时间。作为世界中一个全部意义的关联体,谢德庆致力于呈现无形时间的有形感知方式,其意识在高度隔绝的精神世界和抽离生产道德的懒化躯体之中绽放出绚丽的风景。
2018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与陈冠希共同呈现了一场音乐艺术展《音术》,其中一个单元是由其本人实时完成的行为艺术作品《我吃和拉都在这儿》,三天时间里陈冠希需要住在活动方搭建的玻璃房间中,由此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他的生活。
“你们不是对我好奇吗?那我把生活展示给你们看”这是他对办展初衷的解释。陈冠希从出道以来一直处于媒体的高度曝光下,生活中充斥着“公众凝视与审判”。面对大众膨胀的窥私欲在职业曝光和个人隐私的界限上疯狂试探,陈冠希反其道而行之,用极度坦诚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主动推到公众与媒体面前,当日常变成反常,围观者最后一层遮羞布被无情揭下,这场表面高调的行为艺术秀实则是对大众隐私窥探欲望的无声抵抗。
在不同年代背景下,不变的是“自我囚禁的牢笼”,变化的是“时代灰尘的底色”。在我们与疫情共处的时间与空间里,“肉体禁锢与灵魂自由”的探索似乎是生存之下悬浮的话题,在大数据所给予的便利生活背后我们都好像不约而同接受了“隐私让渡”的事实。当隔离与检测成为生活的常态,作为人的肉体和心理将怎样融洽自处?很高兴,庞宽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在当下以第三视角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稍微了解庞宽,就会对他进行这样的表演毫不意外。庞宽组建新裤子乐队前是学美术出身,毕业于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他给了自己两个江湖封号“国朝教父”和“宽博士”——前者是因为他喜欢复古国朝的设计风格,后者则来自于对未来科技的痴迷。他热衷于将两种对立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立艺术风格。
然后这一次,我们终于看到庞宽从怀旧情怀和未来畅想中收束到当下的时空,去关注人类正在面对的问题。《拜拜迪斯科》更像一场疫情隔离生活的镜像实验,14天的直播时长恰如我们可能遇到的14天隔离时间;“方台”或在隐喻因防疫建造的隔离医院“方舱”,一部手机成为其在隔离期间唯一能和外界沟通的工具。最令人感到戏剧化的是,原本允许人们线下观赏的画廊因为配合防疫防控而临时暂停对外开放,一场“假隔离”随即变成“真隔离”。
对于庞宽而言,他意不在像谢德庆企图在有限空间里去感受时间流逝的印记,也意不在像陈冠希要兴致勃勃地向公众媒体的窥私欲无声抗议,他的行为艺术带着对疫情洪流之中平凡人困境的悲悯与共情,像他说的一样,面对疫情,相比“在朋友圈抱怨的人”和“事不关己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更愿意成为“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苦行者。
他以极其卑微的姿态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刨析给大众,自愿将自己赛博化为人们手机屏幕里的“电子宠物精灵”,陪伴着屏幕外的人共同度过自我隔离的艰难时刻,这本身就有意义。
在这个为期14天的真人“楚门世界”里,所有因隔离而产生的负面情绪都会不加掩饰地暴露和放大于公众视野,痛苦情绪不再被忽视,而是在这场冷静的真人观察秀中被解构,所有在现实有过或正在经历隔离的人仿佛在屏幕中看到“自己”,内心淤积已久的痛苦、抑郁、烦闷等消极情绪顺势找到宣泄的出口。因时代灰尘落下而深陷于未知恐惧的芸芸众生们,或许心灵在此刻有了些许的疗愈。
这不仅是庞宽一个人的隔离日记,更是疫情之下每个平凡人的隔离日记。网友们的热情参与讨论,将庞宽的行为艺术不断推向高潮,共同构筑了最终完整的艺术作品——庞宽的粉丝特别组织了一个“十四天观察小组”,一连拉了6个群,和吃瓜群众一起在腾讯文档中对庞宽的每日行为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记录。
在这场“共创式传播”的全民狂欢中,庞宽将自己的隔离生活作为开放式问题抛向大众,大众可以随意发表看法:关于社会阶级叙事的思考、关于科技媒体下的看与被看、关于人的主体价值与需求、甚至是将意义其彻底否定消解的后现代集体无意义症候群都可以成为这场行为艺术的多元注解,其在刺激话题传播的同时也轻松实现了受众参与的“共创式传播”链条。
行为艺术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现代艺术形式之一。其是将精心策划好的行为或者事件,通过与人们之间的交流,形成具有目的性结果的过程——计划性、目的性、交流性、事件性是行为艺术的要点。
当我们站在品牌传播的角度审视行为艺术,就会发现行为艺术具有成为品牌传播载体的巨大潜力。例如在观看陈冠希表演时,观众会顺势关注到他身穿的某国产品牌的合作款衣服,桌面摆放的某大牌包包;同理在观察记录庞宽时,网友们会讨论起他因打发时间看的某品牌杂志。可见,行为艺术或许能在某些维度给予品牌传播一些积极的借鉴。
行为艺术为品牌传播构建了更好的互动性场景思维模式。艺术家在进行行为艺术设计时会根据理念主题创造一个匹配的场景,这个场景承载了与观赏者实现某种意义上沟通互动的功能。对于某些品牌的传播活动而言,同样需要主题化场景来达到品牌观念的承托与主题思想的互动表达,例如时下流行的品牌快闪现象就是运用行为艺术中“场”的思维模式所形成的一种互动性的品牌传播现象。
话题性的品牌传播方式指的是通过设计、策划话题,引发公众舆论,从而达到品牌传播的目的。行为艺术的事件性背后就隐含了话题制造的能力,行为艺术家们懂得如何用抓人眼球又发人深省的话题来达到吸引大众参与、媒体争先报道的新闻效应。作为品牌方面,懂得灵活运用行为艺术思维赋能品牌营销传播,可以为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有效保障。
探索艺术化的商业表达是行为艺术思维给予品牌传播一次全新的选择。曾经纯粹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商业文化和市场环境的冲击下进行了自我功能的革新。行为艺术与品牌传播的融合实验,并非艺术的商业化,而是商业的艺术化,行为艺术甚至是宏观层面所有可能的艺术表现形式都可以成为品牌传播的表达工具。
如今的消费者不但看重品牌产品的质量,更看重消费的体验过程。行为艺术的思维模式恰好为消费者构筑了一个沉浸式体验环境,让消费者参与品牌理念构筑的过程,这有利于增强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此外,艺术所附加于品牌之上的精神气质会反作用于消费者的个性审美,成为一张自我展示的靓丽名片。
有幸,我们从艺术家的视角见证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在相同“生活牢笼”中的各自挣扎,也在行为艺术的纯粹艺术表达之外看见了其在商业品牌传播方面的潜力。回归文章最初的问题,庞宽的行为艺术是否是一次“概念重复”“形式大于意义”的商业作秀?其实最终答案已经不重要,因为一切答案都将成为这场行为艺术展的注解,而在屏幕之外的你我皆是这场表演的“主角”。